2012/06/05

社群經驗分享--寫我們的故事


寫我們的故事

-校內數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吳茵慧

臺中市沙鹿國小

yinhui217@gmail.com




摘要

    由學校所推動的校內數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數學領域老師為基本成員,再邀請有興趣的老師共同參與。e起學數學社群計畫最初由筆者主筆,以媒材運用及資訊融入教學為方向,但經過社群成員共同討論後,希望能有更活潑的元素注入,因此將書籍和講座的焦點放在創意教學上。社群第一年運作的重點在營造和諧、專業的氛圍,不希望造成老師負擔及壓力,期望社群未來能永續經營。由於認同對實際操作數學教具為學生帶來的思考與刺激,100年度將社群調整為一起玩數學」,繼續為教師專業成長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努力。

 關鍵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專業成長、數學教具



壹、緣起


如果不是現在,那要等到何時;如果不是我們自己,還有誰會來為我們承擔。

                                    (馬丁.路德.金恩;引自洪夢華,2010
 

    20099月的一個星期五晚上,筆者任教學校的教務主任向筆者提起:希望能夠在99年度成立兩個校內教師的學習社群,並請筆者幫忙草擬數學社群的相關計畫。除了因對數學教育的熱忱而投身輔導團工作、服務他校老師,筆者對於學校事務及校內其他教師也盡量在能力範圍內提供協助,利人也利己。當時雖應允主任撰寫計畫,但對於教師學習社群的概念卻並不十分清楚。

    在構思計畫內容、下筆撰寫計畫之前,為了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特性及其他相關,筆者花了一些時間查閱資料。一邊看,心裡同時有一些想法不斷的在成形,也同時有一些擔心。心頭湧上的許多想法讓筆者感到十分雀躍:這可是個校內老師專業成長的好機會呀!不過本校在教師專業團體的部分,除了每學年各學科領域成員的分配之外,是還未有其他動作的,所以越往細節裡去想,越擔心老師們的接受度不知如何?會不會沒有人要來參加?……

    不過一切都還沒開始就先擔心一大堆,似乎是給自己設限太多了,總是要先踏出第一步,才有將來可言。計畫的草擬就是第一步,就是先有一個大概的方向,日後還有調整的彈性。一念至此,沒了疑慮,但清楚知道自己有了責任,要做這件事,而且是真的去做!




貳、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 ž 觀書有感

    在開放、多元的社會中,教師被賦予許多新的角色。由於社會對學校教育要求的增加,以及教師專業提升的迫切,教師必須要有專業成長,終身學習,才能勝任社會賦予教師的新角色。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是要在知識、教學技巧、班級經營……等實務層面有所進益,亦能在個人信念及觀念上有所改變,不但於己有益,對學生、同儕、學校亦能產生良好的正面影響(吳茵慧,2003)。根據甄曉蘭、周立勳(1999)的研究指出:教師是課程實踐的主體,期望普遍推動建構教學理念,以落實國小數學新課程的精神於教學實踐中,有必要藉由教師成長團體的方式,協助教師在教學歷程中,不斷地反省和調整既有的教學理念與實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所組成,持有共同的信念、願景或目標,為致力於促進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效,而努力不懈地以合作方式共同進行探究和問題解決;簡言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必須關注於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不能僅止於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或個別興趣的追求而已張新仁等2009


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特徵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具有不同於一般團體的特徵如下(DuFour, & Eaker, 1998; DuFour, DuFour, & Eaker, 2008; Hord & Sommers, 2008; Huffman & Hipp, 2003;引自張新仁等2009):

    (一) 共同願景、價值觀與目標(Shared Vision, Values and Goals

  建立共同願景、價值觀,並深植在成員的內心與心智,是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首要條件,如此才足以凝聚成員共識,形成共同的信念與態度,並據以規劃共同努力的方向與具體目標;這一切都不可偏離「關注學生的學習」。

    (二) 協同合作,聚焦於學習 (A Collaborative Culture with Focus on Learning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基本結構,是組成具有共同目的的合作團隊。透過社群中教師同儕的共同努力,以實現為所有學生提供高水平學習的根本目的。相對地,藉由發展高效能的教師專業學習團隊,把有意義的合作融入到學校生活,方可培養出教師合作的文化。

    (三)共同探究學習(Collective Inquiry
  傳統以來,教師文化侷限於單打獨鬥,專業成長模式以參加校外研習、學分學位進修居多,大多脫離日常教學實務。然而,透過相互合作與協助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增能可以不假外求,專業成長與學習的內容也能直接與教學脈絡相連接,有助於實際應用於任教的班級與學校。
   
(四)分享教學實務(Shared Personal Practice
  把同儕觀課與回饋、同儕檢視教學檔案,視為社群成員進行專業成長與學習的必要內容。其目的在透過彼此的教學觀察與 「同儕互助」的歷程,持續不斷改善教師個人與學校整體的教學效能,以便確保學生接受到質量一致的教學。

(五)實踐檢驗:有行動力,從做中學(Action Orientation: Learning by Doing
  專業學習社群是行動取向的,願意嘗試與創新,社群成員需將其目標與理想轉換成實際的行動。共同學習不是只有討論,而是一起去做,付諸實踐,從做中學,並且針對結果和影響結果的因素進行反省,發展新的理論、嘗試新的試驗、檢驗其成效。

(六)持續改進(Continuous Improvement
  專業學習社群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以及不斷地尋找改進之道。一個社群若要持續不斷地改進,其成員必須考慮下列幾個重要的問題:1.我們的共同目的與願景為何?2.我們希望達成的目標為何?3.我們採取的改進策略為何?4.我們如何評估改進的成效?

(七)檢視結果(Results Orientation

  專業學習社群發展共同的目的、願景、價值觀與目標,進行集體的探究,建立合作的團隊,採取行動,以及著重於持續的改進,所有這些努力需要蒐集和分析學生相關的學習證據與資料,以判斷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效,並做為促進持續改進的依據。

  Garet等人(2001)認為教師身為學生學習的模範,應該持續的學習、不斷的進步,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提升專業素養,以迎接未來的挑戰。一位現代教師應以能夠終身學習自我期許,能夠真正終身學習的教師,才能確實引導學生瞭解終身學習的意涵及重要。「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除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更重要的是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為最終的目的,藉由同儕之間協同合作,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國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相關研究

    近幾年在教育相關單位的鼓勵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推動之下,為因應專業成長的需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立蔚為風潮,亦有許多探究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的研究產出;以下分別舉出以北、中、南三區為研究對象的三份研究。

    丁琴芳(2008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對象,探討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現況、差異,以及進一步分析學校組織系統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影響。獲致研究結果如下:(一)社群組成以學年及領域較為普遍;(二)社群的發展會因教師性別、擔任職務、任教年段的不同而有差異;(三)社群的發展不因教師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專長領域的不同而有差異;(四)社群的發展會因學校區域、位置、歷史、規模的不同而有差異。
   
李美葺(2010)以中部五縣市已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且成立專業學習社群的學校為研究單位,探討目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動下,各校所成立的專業學習社群之形成的原因、面臨的困境,以及對參與教師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社群以學校主任規劃及主導的占最多數;社群聚會頻率以一個月一次為最多;有關教師參加社群的原因,以專業成長需求占最多數。參加社群的教師認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以討論時間不夠為最嚴重。至於參加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的影響,參加社群一年的教師其教學能力及社群認同感顯著高於參加社群不久的教師,但在課程設計、評量及專業成長能力上,則無顯著差異。

薛玉綢(2011)以高雄市小學教師為對象進行研究,探討高雄市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現況、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功能各層面上的差異情形,以及教師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困境及其改進策略的知覺情形。歸納研究發現:(一)社群的成立情形普遍,多數社群是經由學校推動而成立,多為專業發展主題型態;(二)教師對社群功能有正面的知覺,其中以「改善人際關係的互動」的認同程度最高;(三)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擔任現職」和「學校規模」兩變項下,對社群功能知覺有顯著差異存在;(四)社群所面臨的困境在「教師個人因素」、「學校支持系統」兩層面的認同程度最高。(五)社群困境的改進策略,以「社群安排學習活動時應考量教師成長之需求」及「社群應營造尊重、平等、互信之討論環境」兩項受到較高肯定。(六)在教師參與社群實務經驗中發現:「激發教師個人成長意願及使命感」、「營造學校開放的討論及對話風氣」及「重視社群教師領導人的養成」三項困境改進策略最為重要。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興起,即是想改變學校教師由上而下、被動聽令行事的文化,企圖將學校組織變成專業學習型組織,從學校內部形成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與進步的力量(張新仁等2009)。目前以學校推動而成立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雖屬多數,但教師對於社群在專業成長方面的知覺有正面的認同。只要教師願意投入,即使是被動的開始,但終究能夠透過社群成員的群策群力,而能夠主動的永續經營。 



参、我們的故事   

「你可以牽一匹馬到河邊,但你不能強迫他喝水。」(西諺;引自饒見維,1996


本校社群的成立如同多數學校一樣,是由學校推動而促成,但校園文化、主題型態、運作方式、成員等的不同,使得個別差異的範圍很廣,即使是同一所學校,不同的社群,風格也可能大相逕庭。每一個社群各有其獨特,各自寫著不同的故事,為教師自己、為學生、為學校。因緣際會之下,我們「寫」下了自己的故事!
 

一、社群成立之初

    由於校內教師專業對話的氛圍尚未形成,因此在計畫擬定之初,筆者所設定的進程是較為緩慢的,而且成果的部分也不希望老師大費周章,一切以「慢慢來」為重點,以「不要造成老師壓力」為考量,希望社群能夠長久經營下去。

    拜資訊科技一日千里之賜,不僅網路上有著各式豐富的資源,出版商亦提供多種媒材、電子書等,可供教師教學參考、使用。雖然資源充足、即使不足大多數教師也有足夠能力自製簡易媒材,但在課程與資訊融入的整合上,目前仍呈現零散、缺乏組織的情形。與其耗時費心的自製媒材,充分運用各式資源,對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更能拓展教學廣度;這就是e起學數學計畫最初的構想:以資訊融入教學為主軸,搜尋資訊媒材,且將之與課程結合為更清楚、有系統、方便使用的教材、活動設計,以促進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有效應用,並提升學童學習成效。

    本校社群的基本成員是設定在數學領域的老師們,再邀請其他有興趣的老師加入。本校數學領域小組中,每學年(七或八班)約有一到兩位老師,雖然每年都會重新調整領域小組,但數學領域成員的變動並不大,加之筆者一直都是數學領域小組的一份子,因此和其他數學領域的老師都還算得上熟悉。即使如此,對於第一次聚會仍是令筆者十分忐忑不安,很擔心被老師抱怨替他們多找了一項工作。為了表示尊重與誠意,筆者親自一一邀請這些被「內定」的數學領域老師參加第一次聚會。幾乎每位老師聽完筆者的來意後,都會問:「會不會有很多事情?」在保證一定不會讓老師太辛苦之下,老師們都很客氣、但也都有些緊張的的答應了邀請。最後共邀請到一到四年級各一位、五年級三位、六年級兩位老師(筆者幾年來均任教於高年級,與高年級團隊較熟悉),加上筆者與教務主任,總計十一人。第一次聚會主要是向老師們報告社群的計畫與目標,並討論日後聚會時間及活動內容。過程中雖有「正事」要談,但偶爾穿插的閒聊使得氣氛和諧融洽,這樣頗為輕鬆的氛圍讓老師們的擔心少了一大半,亦著實令筆者的心情跟著輕鬆不少。


二、社群目標

    本校數學社群的年度目標共有五項:

(一)蒐集可合法使用之資訊融入教學媒材,依能力指標分類整理;

(二)透過瞭解課程及個別概念架構,加入適宜之資訊融入教學媒材;

(三)藉由入班教學觀察和專業對話,微調資訊融入教學活動,精進教師專業知能;

(四)經由資訊融入教學活動之設計,形塑教師專業形象;

(五)透過資訊融入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學習效益。

    對應年度目標,設定每個學年至少設計一個資訊(資源整合)融入教學的活動設計,並實施入班觀察。在媒材對應能力指標的部分,即是將教學活動設計中所運用的媒材依能力指標分類,第一年先做幾個,之後逐年增加,希望能整理出一系列有助於老師教學使用的資訊媒材。

    本校當時亦參加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試辦,校內約有四分之一的同仁共襄盛舉。在討論到資訊融入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和入班教學觀察時,即提到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關聯性,以及兩者可同時並行。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老師不需做兩次工,而且在社群中的專業對話能夠提供老師更多協助。恰巧社群中大部分的老師都參與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這對老師在「交功課」上可算是一大福音,至此,老師們的壓力算是解除了。


三、方向的轉移

    在資訊融入教學的參考書籍部分,目前大都較偏向理論方面,實務部分則是在網路上的資料較為豐富,因此有老師在看到筆者所列出的參考書籍時,表示:看起來好像有點「硬」?能不能稍做調整?此話一出,老師們紛紛附議,希望來點不一樣、有趣些的,還要可以跟課程、教學做結合。討論很熱絡,欣見老師樂在其中。很快的,大家有了共識-創意教學。這下不只書籍的添購,連本來還不知道要邀請何方高人來擔任的外聘講座,都同時有了另一個方向。

    社群才剛開始運作,方向就和原本所設定有所不同,怎麼辦?其實筆者並不擔心也不緊張,甚至樂見其成:這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寶貴想法啊!即使一開始是被動接受學校的安排,但現在是由社群成員主動決定方向,即使並非預期,卻也符合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精神;何況計畫最初只有筆者一人主筆,如今有了大夥兒共同參與,更是營造了良好的團隊氣氛。轉個彎,未嘗不可。

    資訊融入教學還要不要做?既然是搭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再加上社群計畫已經提出,還是依照計畫實施,也要有活動設計的產出,社群聚會當中也可相互交流、討論,不會造成老師額外的負擔;書籍閱讀與外聘講座則是以創意教學為主。往後社群的運作方向兼有資訊融入教學及創意教學,雖然這樣看來似乎有些混亂、缺乏組織,但先運作個一年,慢慢聚焦將來的目標。在老師還是處於被動接受的階段,活動、書籍和講座的安排總是需要有人多花些精神,未來再由成員們漸漸的分擔部份工作,朝共同經營的方向努力。


四、創意教學

    既然有了另一個方向,接下來就是書籍的添購與外聘講座的安排。書籍的購置以數學遊戲或趣味數學的運用居多,例如:24小時就愛上數學小學生數學遊戲(低年級)小學生數學遊戲(中年級)小學生數學遊戲(高年級)等;也有一些數學科普的讀物,例如:如何穿過一張明信片-德國小學生愛上數學的秘密為什麼公車一次來3班?等。老師們除了交換閱讀,偶爾也嘗試運用在教學當中,但都是屬於較個人的層面,共同分享與討論的部分還有努力的空間。

    三次的外聘講座分別邀請了李勝義先生(數學教具操作)、林壽福老師(數學魔術),以及洪雪芬老師(創意教學)。由於機會難得,除了社群老師的參與,也邀請校內其他有興趣又有空的老師一同加入。另外為了收集老師的意見以為將來安排活動、或甚至是未來運作方向的參考,筆者請參加講座的老師填寫簡單的回饋。講師們本身均學養豐厚,加上活潑且充滿思考性的引導,令老師們滿載而歸、欲罷不能:

    「在數學的教法上多運用一些教具,讓學生實地操作,勝過紙上談兵。這次的觀摩讓  我發現只要適當運用教具,平常對數學沒興趣的孩子也熱情的參與其中呢!」

     探索、發現、歸納、分析問題,解題的過程才能真正了解數學的魔法,真是有趣極了!

     數學可以配合繪本教學,感覺蠻有成效的,使小朋友不只學到了其中的概念,更能對 數學有更深的感覺,強化其對數學的敏銳度。


五、心路歷程

    雖然社群的運作方向剛開始不是成員們共同決定、後來也另外調整過,但終究還是有了共同的願景與目標,並關注在學生的學習上;這樣的第一步對我們來說可是一大步。儘管一年下來我們並沒有做很多事(因為本來就沒有打算要做很多事),怕增加大家的負擔,也怕嚇走社群成員,不過有些東西不一樣了。這不能只是筆者個人的觀察與感覺,還是要請老師談談他們的心路歷程:

    「覺得數學是很有趣的,教材的確很重要,但身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老師而言,觀念與態度更是不容忽視,老師用心,學生學得開心,教學才有效率啊!」

    「換個角度看數學,其實不只只有紙上的計算,有些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如果能透過某些教具或遊戲,也可以再重新(心)看待數學,不致放棄。」

    「參加社群時,原本頗擔心會增加壓力,但沒想到都是些有趣又實用的課程,收穫很多 呢!」

    「可以吸收別的年級老師的教學經驗,外聘老師的分享可以提升自己在教學上的創意及想法。有震撼作用哦!」

    至於筆者個人,雖然一手包辦了活動的安排、書籍的添購、講座的邀請,同時兼活動記錄和攝影,還有最後成果報告的整理,但,真的不辛苦,打從一開始我就是以學習的心態在面對這件事,多做、多學、多會,其實我才是受益最多的人;未來在共同經營的模式下,希望老師也能從中獲益良多,當然最終還是以學生學習成效為目標。一路走來事事順利嗎?當然沒有。雖然我心裡有很多想法、有好多事想做、希望老師們都能一起向前衝,但第一年我不想嚇壞大家,因此心態還滿輕鬆的,只要夥伴們在共聚的時刻裡可以感受到和諧的氛圍、專業對話的可貴、一些不一樣的想法,那就有價值了。真的很慶幸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和老師們一同成長!


六、社群困境

    社群尚稱順暢的運作除了老師的熱情參與和支持,學校也提供了實質的行政支援,但仍有些部分尚待突破與繼續努力:

    (一)聚會時間:由於班級事務繁瑣,並非每次聚會都能全員到齊。雖然將聚會時間安排在週五下午(一到四年級已放學),但高年級老師仍大多有課,教務處在排課時僅能排出一節共同時間。遇外聘講座安排在週五下午時(兩次),高年級老師往往只能「半途而廢」,雖想全程參與卻仍有課務需處理,十分可惜。

    研習很棒!收益良多,感謝~~只可惜第23節有課,無法全程參與;如果學校能排下午3節都是科任課就太完美了!但我知道這有難度

    (二)課程進度壓力:老師們對於教具操作、數學魔術、繪本融入教學等講座均反應熱烈,也十分認同思考所帶來的樂趣與刺激。但經常有老師問:這些思考性的活動都需要花上不少時間,要用什麼時間來做安排?

    「三、四年級數學只有三堂課,正課都快上不完,如何花時間運用?」

    「如果教科書的編排也能如此,那想必會很有趣,但教得完嗎?」

    排課的部分是目前較無法突破的部分,但臺中某國小的社群因為蓬勃發展,全校共有六個社群,幾乎每位老師都參加,所以學校將聚會時間統一在週三下午;這是最理想的聚會時間了,希望我們也能朝這個方向努力。另外筆者個人在自己班上額外實施一些實際操作數學教具的活動或遊戲,希望透過「玩」數學來刺激思考,用的多是晨光時間或彈性課程;但這只是個人做法,如果由學年、領域或社群來編擬計畫,排入課程計畫中,老師實施起來應該比較不會有壓力。


肆、未完的故事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teacher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Pellicer & Anderson, 1995
 

    三次的外聘講座帶給老師們一些不一樣的想法,除了教學的活潑、有變化,也更加重視實際動手操作的具體經驗的建立。依據戴爾(Dale1946)的經驗塔理論,具體操作的活動能夠帶來更高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並能為往後延伸的學習奠立基礎。動手操作的經驗是視覺與聽覺所無法取代的,因此希望延續之前外聘講座帶來的刺激,將教具操作與思考活動帶入學生的學習當中,由此激發學生思考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學校行政對於社群運作的支持不遺餘力,允諾將在100年編列經費購買數學教具。這就是我們下個年度的社群計畫-「一起玩數學」,由社群老師共同蒐集整理或自行設計教具使用的活動,搭配添購的數學教具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樂趣,即使是「玩」,也是有目的、有組織的進行。

    這個學期剛開學,我們就有「雙喜」臨門:在筆者的規畫下,學校添購了一批數學教具,共有七巧板、六形六色積木、幾何智慧片、連接方塊、頂點珠與架構棒、及幾何扣條六種,每種各有三個班級可使用的份量;還有就是社群計畫的審核通過。我們在這學期的第三週就辦了這個年度的第一次聚會,雖然社群計畫與之前不同,但老師們在社群當中所感受到的和諧、專業,使他們不再覺得參加社群是多出來的任務。

    在一次參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說明的場合中,南投同富國中的脈樹主任說了一句話:「很多事不做的話,對孩子是有所虧欠的。」新的年度,不一樣的計畫,更積極的態度,很多東西不同了;但相同的是我們這一群人會繼續為孩子的學習努力,繼續寫我們的故事!

     

伍、參考文獻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葺(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推動與成效分析。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茵慧(2003)。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召集人角色實踐與角色期望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夢華(2010)。攜手同行:我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共學的成長故事。建構

    台灣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407-418

張新仁等(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甄曉蘭、周立勳(1999)。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極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課程與教學,21期,頁49-68

薛玉綢(2011)。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功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Garet, M., Porter, A. , Desimone L., Birman B., Yoon, S. K.2001.What Mak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ffective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ample of Teacher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 915-945.

Pellicer, L. O., Anderson, L. W.1995. A Handbook for Teacher Leaders. USCorwin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